《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目次+摘要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四维审思
杨文圣,张 玥
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内在结构、运行机理与整合优化
胡洪彬
✎中国式现代化的正义之维及其对西方的超越
齐承水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意义
孔德臣,姜迎春
✎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乡村治理框架研究
李 锋,王俊梦
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推广的情境与逻辑——基于叙事建构的政策过程反思
许中波
✎
国家公园体制及其社区治理体系的优化——基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经验
陆益龙,山永久
✎耿车模式环境转型的社会逻辑——创新扩散视角下的产业转型分析
陈阿江,汪 璇
✎协同共治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现代化——基于地方环境政策修正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王泗通
✎多边环境协定协同规制海洋酸化的框架与路径
许蔡梦骁
✎
财政分权与社会保障:新结构经济学视角
赵秋运,刘堂森,刘震海
城市创新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居民幸福感的视角
马野青,倪一宁,王自锋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空间联系的机理再识别与效应新发现:从互动见融合
赵春晓,白永亮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四维审思
杨文圣,张 玥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更加突出的发展主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深化对促进共同富裕规律的认识,共同富裕思想不断发展,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的统一。从主体而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与差别富裕相统一的全民富裕;从目标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全面富裕;从要求而言,共同富裕是权利共享和义务共担相统一的共建富裕;从过程而言,共同富裕是动态过程与发展目标相统一的渐进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广大人民群众庄严承诺的初心与使命,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共同富裕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融合,统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聚焦“共同”与“全民”,着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紧扣发展主线,在动态发展中循序渐进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渐进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内在结构、运行机理与整合优化
胡洪彬
(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特色与本质要求作出了明确界定,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指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不断推进,在于其形成了科学的动力系统支撑,这一系统涵盖了理论性、历史性、改革性、文化性、社会性、政治性、制度性和组织性等多个要件,内嵌于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层、运行层和保障层三大层面,彼此协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从动力系统运行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系统主要遵循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性驱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驱动以及二者动态整合的三重并行模式展开运行。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发展夯实了根基。然而,其当前依然有待改进,如从党的主导视角看,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效率性和主动性;从人民群众参与视角看,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规范性;从党和人民群众的动力整合视角看,需要进一步增强协同性。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深化拓展,动力系统就要不断实现整合优化,既要积极挖掘和拓展动力要件,也要推动动力系统实现内部协调和实践转化,并在动力输出上形成反馈与评价机制,由此才能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动力运行;整合优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正义之维及其对西方的超越
齐承水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摘要:正义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人类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为社会主体,在拓展社会发展空间、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科学利用资本以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维护社会正义,这是对西方现代化片面追求资本增殖所造成社会正义缺失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始终尊重全体人民地位平等和人格尊严,注重全体人民拥有平等机会参与现代化建设,在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和社会发展成果共享中实现人际正义,这是对西方现代化贫富两极分化基础上人际正义缺失的超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生态实践中坚持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在树立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科学理念、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及在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基础上促进生态正义,这是对西方现代化以牺牲生态环境而造成生态非正义性的超越。走和平与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直面国际交往困境,坚持以文明的交流互鉴超越文明的隔阂对抗,在积极推动建立新的世界体系中维护国际交往正义,这是对西方现代化走扩张与掠夺道路的国际交往非正义模式的超越。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正义;人际正义;生态正义;国际交往正义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意义
孔德臣,姜迎春
(南京大学哲学系)
◉ 摘要:由于现代化实践本身的复杂性,辩证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即以唯物辩证法深刻阐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特性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在出场的指导理念层面,它具有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解放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实事求是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展开的实践方法层面,它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性: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与灵活吸收资本主义优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与灵活对外开放;在未来的发展目标层面,它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特性: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吸收世界现代文明,立足民族发展实际与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与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从这些特性中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发掘了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它展示了一种充满创新和包容性的发展模式,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参考;它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辩证特性;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乡村治理框架研究
李 锋,王俊梦
(河海大学商学院)
◉ 摘要: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加快实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面临治理主体权限模糊化、治理内容复杂繁琐化以及治理方式刻板形式化等多重困境。为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契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运用PDCA循环理论,建立以“状态分析-机制构建-机制评估-机制改进”为主线的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治理框架:计划阶段明确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以及村民协同参与的现代化治理主体职能结构,依托“一建五治”模式推进治理创新;实施阶段积极优化基层体系结构、产业发展布局和集中建设布局打造党建“红色引擎”,通过平台建设、秩序重塑、信任机制和领导协调四方面形成多层次资源支撑保障机制,同时设立乡村现代化治理的差异化调整机制;检查和处理阶段强化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的应用,加入公众参与的视角,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重评估路径,满足乡村社会村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治理框架的实施,提出乡村基层应继续推进多元协调治理,正确处理社会内部矛盾冲突,以“五治融合”扎实提升治理效能。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治理;PDCA循环;治理框架;绩效评价
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推广的情境与逻辑——基于叙事建构的政策过程反思
许中波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推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于我国广袤乡村的经济社会变革具有推动作用。然而,在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推广过程中,不少村庄在学习后却陷入发展困境,政策效果不佳,由此值得反思,为何一项已经得到实地验证,并被推广对象所接受的政策模式还会失去效果?与实在主义的解释路径相对,基于苏南J县的长周期调查和多案例比较,将叙事建构作为分析视角,尝试从技术-情感、问题-机会、共识-决策等本土维度呈现模式推广的互动情境,揭示模式推广的叙事手段及其影响下的组织决策。研究发现,模式推广失效肇始于决策阶段的理性偏离,政策对象的认知和决策一直处于被叙事建构的境地。究其原因,科层运作的偏好及能力催动了带有价值指向的叙事生产;推广叙事经由注意力吸引、对立选择和情感介入建构了共有观念和折中决策,同意源自制造;推广叙事中的组织决策受到信息失真、内外部矛盾和忽视地方因素的困扰。研究进一步诠释了组织决策的“叙事理性”,借此检视农村各类政策典型的推广过程,启示在于:一方面要“讲好故事”,重视具有价值建构功能的政策叙事;另一方面要“讲真故事”,警惕政策知识生产的异化和经验传导的扭曲,保留政策对象自主判断和选择的空间。
◉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推广;叙事建构;组织决策;叙事理性
国家公园体制及其社区治理体系的优化——基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经验
陆益龙,山永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 摘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自然保护区治理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国家公园的设立、建设及运行与公园社区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公园社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公园内的资源,公园的运行、管理和保护工作又与社区活动分不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和运行有效统筹了自然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新体制也面临保护与发展、人兽冲突和地方保护主义阻力等诸多张力问题。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协调好这些关系,不仅会影响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也会制约公园社区发展,甚至导致和积淀更多社会矛盾。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协调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提升国家公园体制的综合效能,需走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从国家公园运营、公共管理、共治机制、基础设施和保障保险5个方面不断优化公园社区治理体系,促进保护区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而言,要优化国家公园体制及其社区治理体系,需从顶层设计和基层制度实践两个路径进行优化:一方面可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构建起“生态现代化”的均衡模式,另一方面可从基层制度实践中提炼出“补贴补偿+保障保险”的均衡模式。
◉ 关键词:国家公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公园社区;治理体系
耿车模式环境转型的社会逻辑——创新扩散视角下的产业转型分析
陈阿江1,2,汪 璇1,2
(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
◉ 摘要:环境议题在20世纪80年代热议的耿车模式中虽未提及,但已孕育其中。随着废旧塑料行业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有研究关注污染行业“关停并转”等形式的运动式治理或治理过程中的冲突,本研究则关注市场主体的环境反思与主动转型的社会机理。借鉴创新扩散理论,结合中国村落社会特点,将市场行动者群体划分为创新者、追随者和保守者3种类型,在创新采用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的主体、社会网络、扩散机制各不相同。首先,鉴于耿车污染问题的外部建构力量不足,由创新者基于专家讲座、外出考察、致病经历形成反思性环境认知是耿车模式环境转型的原初动力。创新者积极寻找转型出路,尝试家具电商产业,发挥领头羊作用。其次,家具电商产业技术简单、容易模仿,在熟人社会中可以得到迅速传播与扩散,众多的普通经营者成为追随者,逐渐形成替代性产业,为后续运动式环境整治提供缓冲。最后,从事废旧塑料产业的“保守者”在政商社会网络的支持下,从抵触转而“配合”地方政府的“铁腕治污”。然而,废旧塑料回收加工行业中的环境悖论,即局部地区的负外部性与全域的正外部性,应引起政策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 关键词:耿车模式;环境转型;反思性环境认知;政商网络;创新扩散理论
协同共治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现代化——基于地方环境政策修正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王泗通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摘要:当前,环境治理已然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基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视角,围绕政社互动的分析框架,就地方环境政策修正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发现,在压力型体制和政绩竞争的驱使下,相关主体不可避免地将自身利益追求和行为倾向掺杂入地方环境政策修正之中,使得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为寻求利益最大化与其他利益主体展开竞争,致使地方环境决策和执行之间塑造了无形的组织界限。因而导致地方环境政策执行主体依托正式科层体制反馈政策设计问题往往难以奏效,不得不依托普通民众等社会主体采用非正式行为策略“自下而上”反向施压地方环境政策修正,但其成本付出也要远高于正式反馈的行为策略。由此提出,要建构政府与普通民众等社会主体相对平等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基层政府由“行政枢纽”向“治理枢纽”转型以及引导普通民众等社会主体有序参与环境治理监督,才是打破地方环境决策和执行之间的组织壁垒、政府与社会实现双向良性互动以及推进中国式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环境治理现代化;协同共治;地方环境政策修正;利益主体博弈
多边环境协定协同规制海洋酸化的框架与路径
许蔡梦骁
(江苏大学法学院)
◉ 摘要:全球海洋环境正遭受酸化的威胁但缺乏足够的治理,现行的国际法律规制处于“制度复合体”的困境中。海洋与环境制度碎片化的持续状态将阻碍对海洋酸化形成联合系统的治理力量,采用一种整合性的规制方式十分必要。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供全面应对海洋酸化的特定法律框架来主导规制,由其他多边环境协定提供具体的规则和标准指导国际社会统一行动。这种解决方案能否实现规制目标,有赖于其他多边环境协定是否适用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方,以及是否为海洋酸化提供有针对性的规制措施。然而,现行主要多边环境协定对海洋酸化普遍重视不足且缺乏敏感性,这对形成有效的规制措施构成一定的障碍。当前,各国可从尽量减缓和扭转海洋酸化的趋势、主动干预已出现的海洋酸化现象、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的复原力3个维度入手,在主要多边环境协定的发展进程中为应对海洋酸化寻找达成共识和集体行动的机会,尽快推动相关国际法律制度的发展,包括以现有条约为基础增加相关条款或丰富条约解释,并出台有效规制海洋酸化的务实举措,尤其需要考虑在气候协定中设定明确的与海洋pH值直接相关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 关键词: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酸化;协同规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财政分权与社会保障:新结构经济学视角
赵秋运1,刘堂森2,刘震海3
(1.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3.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发展研究院)
◉ 摘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而社会保障又与财政制度安排息息相关。其中,财政分权是影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关于二者的具体关系,已有文献并未形成统一共识。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构建理论框架分析后发现: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影响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及方向,而这两种效应又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现阶段我国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这一影响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减弱。随后,基于1998—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上述理论假设。经过内生性、动态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此外,考虑产业分工造成的差异:产业上游省份受到中央转移支付的冲击,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负面影响较小;产业下游省份结果与全样本回归一致;“三省一市”处于中高收入过渡阶段,负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地,考虑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地区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有负面影响,而东部地区由于收入水平较高,该影响不显著。基于此,要坚持推进财政改革,提高财政分权度;优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适当加大“民生”指标的考核权重。
◉ 关键词:财政分权;社会保障;发展阶段;新结构经济学
城市创新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居民幸福感的视角
马野青1,倪一宁1,王自锋2
(1.南京大学商学院;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 摘要:中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并使发展成果由全社会共享,旨在让全体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更高幸福感,以实现共同富裕。在此背景下,通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研究城市创新发展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一是城市创新发展显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二是城市创新发展通过创造更多就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了全体居民幸福感;三是在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城镇居民、高学历的居民、身体健康的居民以及位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居民获得了相对更高的幸福感;四是居民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城市创新发展的“质量作用”,即城市创新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基于主要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应着重提高城市创新发展质量,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实现创新发展;二是城市创新发展进程应关注不同类型居民的福利水平变化;三是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进程,强化国家创新型城市成果的监管机制;四是政府应通过创新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从而提高居民幸福感。由此,联结起了城市创新发展与居民幸福感的纽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市创新发展;居民幸福感;就业创造;基础设施;居民收入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空间联系的机理再识别与效应新发现:从互动见融合
赵春晓,白永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 摘要:全球经济下行的持续与积累,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预示着进一步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是我国促进经济快速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进一步挖掘多维联系空间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综合互动关系,对借助两业互动逻辑来精准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进而助力国内经济循环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纳入两业空间不匹配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研究框架进行完善,从复杂网络联系空间出发对两业互动关系进行重新审视。结果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事实,且不匹配程度正逐渐加剧。第二,产业维度联系空间内,两业空间不匹配事实会制约两业有效互动。第三,将产业维度联系空间拓展为复杂网络联系空间时,两业互动表现出了显著正向的溢出效应,且外溢效应明显大于本地效应。第四,复杂网络联系空间内,两业互动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仅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挥了显著溢出效应。第五,对比发现,复杂网络联系空间还能通过弱化两业空间不匹配对两业互动的负向影响,间接促进两业互动有效产生。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认为以数字化赋能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招才引智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扩张、以优化两业空间布局推进生产要素跨部门有序流动是助力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有效政策工具。
◉ 关键词:复杂网络联系空间;空间不匹配事实;制造业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行业异质性;数字化赋能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第三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往期精彩回顾
扫码关注河海期刊
新媒体编辑:河海大学期刊部媒介传播工作室